年少時,她就把從醫當做自己的唯一志向;長大后,她穿上白大褂走進了醫學的殿堂。從醫三十多年來,她用一雙妙手,救治過無數患者;以一根銀針,緩解病人痛苦;以一片慈心,溫暖了整個病房,她就是針灸康復科主任江崛。
先鋒模范 醫德高尚
她,每天要站立10幾個小時,為20多位患者做治療;每天不到7點就來上班,晚上近9點才回去,有時甚至忙到深夜12點;每天的午飯都要到1、2點才吃,吃飯時間僅為3至5分鐘……作為一名黨員,工作以來,她總是情牽事業,心系患者,以身作則,沖鋒在前。
她自參加工作以來,遵守醫生職業,廉潔自律,文明行醫,勤于鉆研,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受到了廣大患者的一致好評,多次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單位的表彰,先后榮獲全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先進工作者、全省醫德醫風標兵、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南昌市首屆“洪城工匠”、南昌市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殊榮,并獲得由南昌市總工會頒發的江崛勞模創新工作室。她作為江西省、市黨代表,始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念,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做好優秀共產黨員,發揚時代勞模精神。
醫道高超 技藝精湛
由于針灸技術精湛,她早在年輕的時候已經獲得了“神針”的美譽,許多病人慕名而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醫治了無數的病患,贏得廣泛贊譽和好評。然而江崛并從未固步自封,而是執著地追求、不懈地努力。多年來,她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認真學習醫療康復先進經驗,并先后向韋以宗、韋貴康、馮天有、謝慶良、董安利等著名整脊專家學習整脊手法,不斷運用新技術、開展新治療,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超微針刀、筋針療法,取得良好療效并逐步在省內推廣此技術。
如今的她,對頸椎、腰椎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經她治療的患者無不對她贊不絕口,更有不少患者指定要她治療。但她依然在不斷學習,每天繁忙的工作后,她還要抽出寶貴的睡眠時間來查閱資料,研究新的治療方法。
她對中醫針灸入迷,不斷運用新技術、開展新治療,在省內率先開展推廣超微針刀及圓利針新技術,并將小針刀技術優化專攻于腦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耳聾、閉經、帕金森、老年癡呆癥等疑難雜病,取得了顯著療效。為了能提高醫術幫助病人解決病痛,她常常在自己身上找穴位試針,體驗針感,摸索治療方法。她常說“如果自己不先嘗試針感,就不可能知道病人的感覺和效果”。由于長年的試針,在她的身上留下了許多的針印。
針刀的有效,技術的精湛,讓科室里有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病人。“很多病人是從下面的縣市趕過來的,如果當天不能得到治療,就又必須花錢在南昌住一晚。”她說。因此,無論科室里有多少病人,無論治療到多晚,江崛總是要把所有病人都治療完再下班。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小時是常態,每天下午近兩點才能吃上午飯,飯后又繼續治療直到晚上十一點。由于針刀治療還要有后期的訓練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做配合,因此每次治療過程中,她還要給病人做宣講,強調注意事項,每次忙到喝水的時間也沒有。推拿治療是體力活,而她自己因車禍膝關節受傷,為了不影響病人的治療,一直拖著沒去做手術。長期這樣超負荷工作,現在她的雙下肢出現靜脈曲張,關節變形,有的患者看著也心疼,多次找到醫院領導,要求強行安排她休息,保護她的健康,但她總是說病人需要,離不開,也習慣了。
對于慕名求醫的人江崛是一視同仁地對待,對于一些特殊的病人,江崛更是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工作以來,江崛堅持倡導以“人情味代替藥水味”,以誠動人,以心感人。“讓病人少跑路、看好病、少花錢”是她對科室提出的服務核心要求。
做好傳幫帶 助推康復建設
她入選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年輕醫生唐潤科、閔振煒入選繼承人名單,將有助推醫院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邁上新的臺階,為高質量中醫藥傳承人才,為建設高水平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積淀力量。為適應分級診療及新的醫改政策,進一步提升我省中醫針灸專科服務能力,她拓寬思路,牽頭成立了江西省中醫針灸專科聯盟,致力將聯盟打造成全省中醫針灸專業“優勢緊密聯合”“交流合作無礙”“技術輻射通暢”“群眾就醫便捷”的同質化聯盟。她經常深入聯盟成員單位,采取論壇講座、技術幫扶、帶教學生、巡回醫療等形式,將新技術、新項目的科研成果及臨床經驗向基層醫院推廣,惠及全省約200家醫院,公益培訓了眾多康復科主任及康復醫師,推動江西針灸專科整體水平上升。
近年來,江主任帶領她的團隊開展頸肩腰腿痛的整脊推拿治療,通過努力將針灸康復科打造成了一支吃苦耐勞、堅韌奮斗、不計得失、團結協作的隊伍。在她的帶領下,年輕醫護成長迅速。針灸康復科全體醫護不斷加強業務水平、自身修養,努力把康復科建設成為業務能力強、醫患滿意度高的科室,科室黨建和業務達到高度有效融合,科室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成為醫院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