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還有以癥狀,病機等命名而稱為“口眼歪斜”、“口僻”、“面癱”、“中風(小中風)”的。病因涉及多方面,臨床上發現與病毒感染,如感冒、得帶狀皰疹(長于耳、眼周)、吹空調、電扇、洗冷水澡、從山中回來,外傷(巴掌打臉、拖鞋落臉、桌面倒下壓頭面、騎摩托車摔傷等)、拔牙、頭面術后、中耳炎、牙痛、勞累、生氣(發脾氣,暴怒)、喝酒、吃狗肉等發物后等。
多數發病覺與勞累,受風寒濕邪氣相關,但也有部分無明顯誘因突發。求醫方式也多種,有的就近去診所,醫院的神經內科、針灸科、康復科、理療科等處就診。根據體征表現,一些患者需做相關檢查,如做頭顱CT,面部肌電圖等。處理方案(措施)也多種多樣,如西醫的用激素、維生素、抗病毒藥、營養神經藥等。針灸、按摩、理療、穴位貼敷、中藥口服等等。治療效果因人,因治療方法的時機選擇,患者的體質,治療期間的心態,飲食起居,日常調護密切相關。在急性期(非靜止期),即病后8~20日的治療調護非常關鍵。能規范有序地治療,病情可很快穩定(痊愈)。
我科自80年代以來,接侍面神經麻痹患者眾多,發病誘因如前面所述。發病年齡最小的為2歲,最大的為94歲。青壯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無明顯季節性,但春秋兩季多發,尤其在3~4月(清明節前后),夏末秋初時。發病人群中有的發1次,也有發2次(較普遍),發3次,也有發第4次的。我之治療多選用宗瑞麟老師(江西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我省中醫針灸名家,作者注)耳針耳壓經驗,穴位劃痕貼藥溫灸經驗,用的最多的方法是針灸藥并施法。患者來后,經詳細審問病史,根據情況,少數做點相關檢查。對頭一天發病至一周前來的,針刺選健側顏面腧穴為主,如地倉、翳風、風池、四白、頰車、迎香、太陽、牽正穴為主,配以患側列缺、合谷、足三里、懸鐘、太沖穴等,1日1次,留針45分鐘,頭面部穴加艾灸或神燈照射。4~5日后顏面部穴移至患側針剌,艾灸、神燈照射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意在加強經絡感傳,提升面部溫度,可縮短治療時間,取得較佳療效。電針的應用則定在10余日后較好。針刺治療時,一般用宗瑞麟老師的輕刺激手法。尤其在急性(炎癥、水腫)期尤為重要。之所以會出現“急性期禁針論”,有人將急性期針刺治療面癱的自然加重現象誤認為針刺所致。不管針剌與否,急性期1周內都有可能出現病情的加重情況,這是病情發展的一個自然過程,而非針刺所致。對于面癱的口服中藥,可選牽正散、補陽還五湯等加減。取白附子、白芷、僵蠶、地龍、黃芪、雞血藤、牛蒡子、川芎、紅花、當歸、天麻、丹參、甘草、澤瀉等飲片適量或顆粒劑。
面癱的預后轉歸,對于急性期的治療方案、取穴、手法、加溫熱、注意自我調護,如注重休息、不熬夜、少看電視、手機屏幕、防寒保暖、外出戴口罩、眼鏡、不用手擦眼睛、不生氣、心情放松、加強營養(特別是老年人、平素體質差者),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葷素食結合,少吃或暫時不吃辛辣刺激,狗肉、牛肉、公雞,、鯉魚、酒等發物,以防延緩恢復,甚至拖到3個月后,產生“難治性面癱”。
臨床中發現“難治性面癱“,多見于以下幾種情況:1、中樞性面癱,一般由顱內病變腦梗死或顱腦外傷,手術(頭面部)創傷導致的。Hunt面神經炎(外耳道或耳廓部出現皰疹)。2、單純性面癱誤治、失治(治療選擇穴位不當,刺激量或刺激時機不當,早期在面部過多用穴,或者給予過強的刺激,可能使急性期面部水腫加重,影響了整個病情的恢復。也有與不適當使用激素或其它藥物有關系)。3、痰濕型體質(表現面部腫脹或板滯感、易疲勞、舌苔厚膩)。4、氣血虧虛體質(表現萎靡疲乏、面無光澤、色黃或暗、容易疲勞、動則喘息、或食欲差、大便稀或溏等。)
對于難治性面癱,在前面治療基礎上,可重灸,如選百會灸、熱敏灸等。對陳舊性面癱可加梅花針叩剌太陽、魚腰、四白、下關、顴髎、地倉、迎香、頰車為重點。亦可行隔姜灸、口三針滯針牽拉法。孕婦面癱多選艾灸、耳壓法。小兒面癱可選針刺翳風、陽白、頰車、合谷、外關、足三里等穴,加艾灸、推拿。不太配合者不留針,配合者可留針,多用半刺、輕淺刺激法。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針灸治療本病療效確切,目前運用針灸治療面癱已成為一種普通使用的方法。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并且有著很好的療效,至今仍為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科每年都治療不少面癱患者,絕大多數都在半月至三周內完全恢復。僅有少數需延長療程方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已總結過不少臨床病例,先后發表《中國針灸》《江西中醫藥》等雜志;也曾在江西省針灸學術年會,2015首屆長江中游城市群針灸論壇,中國泉州一東南亞中醫藥學術研討會上作為大會專題講座或學術論文集上書面交流。曾在《家庭醫生報》、江西電視臺科普專欄或專題形式介紹過面癱。在我科工作室以健康處方形式發放患者,目的為臨床方便患者就醫,提升療效,縮短病程,少走彎路。同時也為教學,傳承中醫針灸學術經驗提供了方便。(宋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