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團市委發布“2016-2017年度南昌市市級文明號”命名決定,我院骨傷一科等70個集體上榜,為醫院爭得榮譽。
一、攻堅克難,打響學科品牌
骨傷一科是一支以中青年為技術骨干的先進團隊,現有人員28名,平均年齡33.5歲,是一個團結向上的光榮集體,本著“一切為了病人”的目標,科室狠抓醫療質量,強化科室管理,提升服務能力。骨傷科作為省內成立的較早致力于運動相關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為一體的專業學科,1999年在省內率先開展膝關節鏡微創技術,并逐步拓展至肩、肘、踝等關節,在膝關節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關節內骨折診治,肩袖損傷、肩峰撞擊征、肩關節不穩,踝和肘關節不穩、膝肩骨關節炎等方面的診斷與治療居省內領先,5項技術填補省內空白,先后5次榮獲南昌市科技進步獎,成為我省運動醫學和關節鏡外科的排頭兵。2012年骨傷科被命名為“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并被國 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國 家中醫重點專科培育項目,2017年獲批江西省醫學領先建設學科,先后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授予“骨科微創全國培訓基地”和“脊柱內鏡技術(腰椎)培訓基地”。
二、科研創新,提升團隊素質
通過遵循醫療與科研的雙軌、同向發展方式,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方針,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新技術、新方法,選派中青年技術骨干前往國內外知名醫院進修學習等方式提升科室人員業務素養和科研水平,先后完成了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多次獲南昌市科技進步獎項,其中《關節鏡下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獲2004年南昌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簡易約束帶的臨床研究與應用》獲南昌市2008年科技進步三等獎,《關節鏡下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韌帶術及康復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獲南昌市2009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髕骨軟化癥發病機理及治療研究》獲南昌市2010年科技進步二等獎、《關節鏡監視下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研究》獲南昌市2010年科技進步三等獎、《玻璃安剖瓶鋸掰器的研制及臨床應用效果差異研究》獲南昌市2010年科技進步三等獎、《多元色護理風險防范標識與病人信息床頭牌的設計與應用》獲201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骨傷一科2017年獲批南昌市優勢科技創新團隊。
三、恪守醫德,提升服務質量
骨傷一科嚴格遵照醫療衛生行業“九不準”的要求,筑牢思想防線,秉持良好的職業道德,拒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拒收紅包200余次,金額超過10萬元,收到患者錦旗22面,感謝信35封。2016年8月15日,科室接受了一名因摔傷住院的104歲老人,科主任謝水華同志為老人進行了人工髖關節置換,30天的精細照顧,老人術后從骨傷一科康復出院,創造了醫院有史以來手術年齡最長的記錄。科主任、黨員謝水華同志榮獲南昌市首屆“洪城工匠”、“南昌市五一勞動獎章”、護士長、團支部副書記熊青媛同志榮獲“江西省優 秀團員”,團員燕子云被評為南昌市“南丁格爾式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四、公益先行,彰顯社會擔當
骨傷一科醫護人員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志愿活動,彰顯青年義務工作者的社會擔當,他們利用節假日及休息時間,不辭辛勞下鄉、進社區開展醫療義診和健康宣教活動,向社會科普簡單便捷的中醫治未病知識;春運高峰期間,寒風瑟瑟,青年志愿者們春節假日冒著嚴寒的天氣,來到南昌西站和南昌火車站為旅客提供醫療保障,CPR普及,疏導旅客,車站咨詢等服務;前往老紅軍家屬龔全珍老人探望并進行健康體檢,陪老人談心聊天,幫老人收拾屋子,帶去志愿者的尊老敬老的孝心和對前輩革命者的感恩之情;積極響應上級精準扶貧的號召,科副主任、黨員丁浩同志帶頭參與精準扶貧活動,作為掛點聯系人,前往進賢縣三里鄉黃家村,幫助貧困戶解決住房、教育、醫療等生活中實際問題,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將生血轉化為造血;積極組織科室團員青年參與“青清行動”,前往秋水廣場進行垃圾清理、環境保護、文明引導等工作,為保護贛江兩岸生態環境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