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在香港舉行的“治未病”養生高峰論壇吸引了來自政府、醫學界、中醫藥企業等眾多國內外知名人士與專家參與,與會者普遍認為,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具有很高的實踐指導意義。東西方醫學在操作流程上雖有差異,但在養生課題認知上,觀點基本一致:養生就是“治未病”。中醫“治未病”這一未病先防的理論涵蓋亞健康的防治,為亞健康人群提供了走進健康的養生文化和方式。
國人亞健康問題嚴峻 缺乏“治未病”意識
據介紹,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會壓力,使得亞健康人群比例逐年上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真正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定義、達到健康標準的人群只占5%,約20%的人群是需要診治的病人,亞健康狀態人群則高達75%。而目前,我國亞健康人數約為7億,多為35~45歲之間的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企業管理者、機關干部中70%以上處于亞健康狀態。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根據多年的研究和統計,分析了亞健康的成因:一是人們的健康意識不到位;二是飲食不合理;三是社會壓力大、心理平衡差;四是起居生活不規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亞健康問題的嚴峻性,防治意識薄弱,往往都是等到疾病真的來了才去診治,沒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識和觀念,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讓身體遭罪。”張伯禮表示,最有效防治亞健康問題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治未病”的養生觀念,且持之以恒地踐行。
據介紹,“治未病”并不是新鮮的養生理念,它是我國中醫藥的精髓之一,是《黃帝內經》著名的養生哲學,即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療,而是在未病時就預防疾病。面對現代社會的亞健康問題,比起事后“治已病”,更重要的是防范于未然的“治未病”。“治未病”已成為世界探討亞健康問題的一個必然。關注亞健康,要從根本上樹立“治未病”的意識和觀念。
長壽的秘訣在于養生方式
論壇上,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說,經對廣州百歲老人健康狀況的研究分析發現,人類健康長壽的秘訣有2/3取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除遺傳因素,其他因素都可以通過自我改變而改變。
通過對廣州市128位百歲老人健康相關因素的調查,楊志敏發現,百歲老人都有著9個共同特征,分別是: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清淡飲食,多素少肉,均衡規律的飲食習慣;適當的身體運動;有喜愛并堅持的一種社會活動(愛好興趣);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睦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家庭護理;家族遺傳因素;未患慢性病;保持心理健康。
其中,遺傳因素只列于第7位。健康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良好的起居習慣、平和開朗的心態,這些天然的養生理念與中醫里的“治未病”觀念如出一轍。
楊志敏說,長壽雖然與先天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但后天個人的“修為”更加重要。人們通過自我改變及自身心理的調節,培養良好的“治未病”生活方式,就能更好地實現長久健康。
除了心態的調整和生活方式的培養,從中醫角度來說,最受推崇的養生方式是從飲食、情志、起居、運動四方面進行綜合調理,也是“治未病”理念在生活中的具體踐行。
對中醫養生保健做了多年研究的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將當代名老中醫的養生觀總結為“養生八大法”。
盧傳堅認為,人體生病不是源于某個偶然的病毒,而是持續了一定時間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長期積累的結果。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累計導致正氣虛弱,中醫講“治病求本”,疾病治療需要找到根源,科學地進行扶正氣、平陰陽、調臟腑的養生保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治未病”是解決陰陽調理平衡的最好路徑。
如何在生活中踐行“治未病”理念呢?盧傳堅分享了當代名老中醫的“養生八法”:順應季節,規律起居;按時作息,堅持午睡;心態平和,清心寡欲;改變性格,怡情養性;適當運動,形神合一;飲食多樣,定時適量;遠離煙草,適量飲酒;適度房事,固養腎精。
中醫“治未病”觀被西方醫學界肯定
目前,“治未病”養生文化與理念也引起了西方醫學界的重視和肯定。論壇上,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替代醫學的Dr.David Eisenberg副教授表示,中華醫學的養生方法和西方醫學的預防相輔相成。
據他長期的臨床實驗表明,利用傳統中醫的觀念如飲食、運動、中草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有效對抗肥胖等病癥。而且他將中醫中藥“治未病”養生文化結合西方常規治療,中西合璧所形成的健康理念得到美國醫學界的廣泛認同。
“治未病的養生觀念不僅要被廣泛認同,更要最大化地被推廣普及,這也是我們舉辦這次高峰論壇的目的。希望藉此提高國內外對‘治未病’的觀念和方式的關注,提高全民的養生意識。”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會長楊國晉表示,要實現長久健康,一方面要在生活中注意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方面的合理適度;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健康產品,通過扶正氣、平陰陽、調臟腑,綜合調理,從而激發人體內在生命力。(無限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