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如何沉下去?“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的分級診療目標如何落到實處?在南昌,由“政府主辦,醫院托管”“醫院主辦,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基本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衡發展,更多群眾愿意在社區醫院看病。
多種形式共建社區醫院
熊年秀原是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大內科的護士長,去年被醫院派往南昌市紅谷灘新區九龍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任主任。該中心除了4名管理人員來自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外,其他人員由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管委會招聘,人員經費、設備、辦公用房也是管委會負責解決,而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則負責業務管理。
在紅谷灘新區,同樣被“托管”的還有鳳凰洲管理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該中心主任鄧建軍還有一個身份——南昌市第九醫院的醫生。他說,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11年年初建成運營,實行管辦分離的管理模式,由南昌市第九醫院進行業務管理。
除了“托管”外,區級政府還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支持醫院主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青云譜京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南昌市生殖醫院主辦,也是青云譜區的一級醫療機構,承擔著為轄區居民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職責。青云譜區政府核定了47個編制并給予經費保障,還通過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形式進行補貼,實現共建共享。
在省城,與南昌的幾家市級醫院一樣,省中醫院、省胸科醫院也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和合作關系,探索分級診療新路徑,讓大醫院的管理經驗和優質醫療資源和下沉到社區,提升社區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很多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能夠在社區就可以得到治療。
社區醫院服務能力提升
南昌市高新區艾溪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又一家由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托管的社區醫院。該中心主任桂宇芳介紹,他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實就是醫院的一個科室,50多名醫護人員全部來自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部分專家通過多點執業的形式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當地居民在家門口真正享受到了三甲醫院專家的優質服務。京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9年開始運營,當時只有300平方米,起初一年只有5萬元的業務收入,現在達到了500多萬元,還開設了住院病房,到社區看多發病、常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社區沒有了創收壓力,可以沉下心來做好服務,政府給予得支持就越大。”中心主任袁飛鋒說。
熊年秀發現,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相對匱乏,全科醫生較少,診療流程也不規范。她說,通過“托管”,社區醫院復制了三級醫院的管理制度、工作標準,還派人員到醫院免費進修,請專家到社區坐診,社區醫院的服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幾年,九龍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人次年均增長了30%。
“大病在醫院,康復在社區”。采訪中,多家社區醫院的負責人表示,大醫院牽手社區醫院,暢通了雙向轉診渠道,社區看不了得病,可以直接幫助聯系對口科室和醫生,讓群眾看病少受折騰,不延誤病情。對于在大醫院治療后“下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的患者,兩地醫生建立了對接、交接通道,監測康復效果。
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在探索分級診療過程中,無論是“政府主辦、醫院托管”模式還是“醫院主辦、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核心都是幫扶,都是要讓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把多發病、常見病和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層醫院就診,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的分級醫療格局。
如何讓醫生能夠扎根基層?南昌市高新區艾溪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工資、福利由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發放,收入與在醫院工作沒有差距,在職稱評定方面與醫院其他職工沒有區別。京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由于收入基本做到了與南昌市生殖醫院持平,且打通了職稱評定通道,人員很少流動,能夠安心在基層工作。
業內人士表示,政府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初衷是,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創收壓力,實現強身健骨。可現實是,不少區級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醫療服務能力不強,加上“吃大鍋飯”,醫護人員積極性很難提升,基本醫療服務出現了大面積萎縮的情況,群眾的多發病、常見病在社區看不了,最后又擁擠到了大醫院。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的醫院多為專科醫院。業內專家表示,綜合性醫院學科比較全,一旦他們加入到“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行列,醫療觸角向基層延伸,對分級診療的推行意義更大、效果更好,能夠更好地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發展,完善病患者上升下沉的雙向轉診,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
(原載《江西日報》2017年3月16日健康C3版)